关注微信公众号

1、您可在微信通讯录搜索“jzfdclaw”或“建筑房地产法律资讯”,即可关注。
2、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
海辉研究->海辉普法->员工离职后申请的专利怎么还是归原单位了?

员工离职后申请的专利怎么还是归原单位了?


基本案情

史某某、杨某某曾经是A医疗科技公司的员工,分别担任研发部、产品部的负责人。史某某、杨某某先后从该公司离职,并入职另外一家B医疗器械公司,分别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公司的股东均是史某某、杨某某的亲友。A公司发现,B公司的股东之一杨某申请了一项与电极有关的发明专利,此后又将该专利转让给了B公司。A公司认为,杨某本身没有医疗器械行业从业以及相关研究的经历,涉案专利实际上系史某某、杨某某在A公司任职期间,受公司的工作任务指派,利用公司的资源及技术资料进行与涉案专利有关的科研开发,因此涉案专利应当属于职务发明,其专利权归A公司所有。

法院经审理:

1、杨某不具备研发涉案专利的工作经验和研发的专业知识能力,杨某虽然陈述了发明动机和发明过程,但无法提供相关资料,也无法通过专门的软件进行涉案专利的绘制,对相关同类产品基本无法辨识区分,对产品的具体细节也无法有效回答。

2、A公司在本案中提交了大量的证据,证明涉案专利与杨某某、史某某等人在A公司的工作有关,虽然A公司提供的证据与诉争专利技术不是完全一致,但高度相关。

3、史某某、杨某某完全具备研发涉案专利的专业知识和研发能力,掌握了涉案专利核心技术,离职后立刻加入B公司,有利用A公司技术成果为己谋利的动机和故意。

最终法院判决诉争专利系史某某、杨某某为执行A公司的任务而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应归属于A公司。

专业分析

人才的合理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因离职带来的权利、技术、秘密的流失、被侵犯等问题很容易引发纠纷。江苏省高院最近几年公布的司法保护年度典型案例中,经常有该类纠纷,本案就是2017年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之一。一方面说明此类纠纷的多发,另一方面也说明此类纠纷的疑难复杂。

《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法实施细则》还规定,员工离开原单位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属于原单位。

所以,对于员工离职后,申请的专利是否为原单位职务发明创造,应从以下几个条件来综合判定:

一是作出发明创造的实际发明人曾是主张权利的原单位员工;

二是发明创造的内容与该员工在原单位的工作职责及范围有关;

三是发明创造是员工离职后一年内作出的。

这其中最复杂的就是第二点的判定,需要合理界定员工与工作单位对相关技术成果的权利边界,平衡好员工由于工作积累形成的智力经验和应当属于单位的技术成果之间的关系。

综合法律的规定和典型案例的裁判规则:

第一,认定专利技术的内容与该员工在原单位的本职工作的关系时,不需要按照专利侵权中技术特征完全相同的严格要求,但也要对两者的技术方案进行比对,不能仅仅从技术领域、功能、效果等外在特性上简单判断,否则容易限制正常离职的技术人员的合理创造,不利于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

第二,如果员工是利用在职期间了解到的技术申请的专利,关联度的认定标准应当宽泛一些,只要与本职工作内容属于同一技术领域,解决大致相同的技术问题即可,比如在本文案例中,杨某申请专利的时候,杨某某、史某某还在A公司任职;

第三,如果原单位尚无直接的技术方案,而是员工离职后创造的,就要综合考察两者的关联度和技术差距,离职后的短期时间内由员工自行继续研发的可能性有多高等。比如(2015)苏知民终字第00145号一案中,被告罗某在进入原单位之前,没有类似的工作经历,其从原单位离职后,仅凭个人之力在半年内就研发出专利技术,这明显有违该领域的科研规律。但在(2019)苏民终236号一案中,法院就认为被告陈某等人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结合案涉技术的特征,陈某等人在离职后一年内凭个人之力作出涉案发明创造亦具有一定合理性。

律师提醒

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如何做的既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又能尊重原单位的技术、秘密的合理保护,是当前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问题中较为疑难复杂的问题。

总体来讲,员工在离职过程中应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离职之前应当全面交接自己的工作,不带走公司的相关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重新从事与原公司同业工作时应该谨慎判断,否则会面临侵权的风险,甚至严重影响新入职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员工的不当离职行为给带来的风险,企业也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合同约束,与员工签订职务发明归属、竞业禁止等协议,明确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范围和具体内容,约定较高的违约金,增加违法的成本,保障企业的创新成果。

在具体实践中,如有核心员工的离职,无论是员工本人还是任职单位,都应当加强与律师、法律顾问的沟通,因为相关操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只有利用有效的法律手段才能真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