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

1、您可在微信通讯录搜索“jzfdclaw”或“建筑房地产法律资讯”,即可关注。
2、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
海辉研究->律师研究->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

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成因及防范对策

在公众的通常认知中,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群体主要是对网络和新技术不熟悉的老年人,或频繁涉足于投资理财、金融市场的中年人,以及刚入职场急需经济来源的青年人。然而,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免不了电信网络诈骗的侵袭,一直以来,大学生也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

一、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

1.诈骗类型多样

诈骗分子经过精心策划,有备而来。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大多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其中的高发类型有刷单返利、冒充物流客服、网络游戏产品交易、冒充熟人诈骗等。这些诈骗方式因为和学生的购物、兼职、社交、游戏等日常生活密切关联,防不胜防,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跌入陷阱。

2.诈骗成功率高

大学生虽然学历较高,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校园,社会阅历较浅,思想单纯,容易相信他人,然而他们又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日常的学习、生活、购物、娱乐都离不开电脑,能熟练使用各种网络软件,很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因此,相比普通的电信网络诈骗,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成功率更高。

3.危害后果严重

校园电信诈骗案件成本低廉,通常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再加上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多次进行诈骗,诈骗金额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相对于社会上的诈骗而言,虽然这些诈骗金额不算高,但是对于学生,这些却是他们生活费的全部,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不仅如此,强烈的自责和悔恨感还加剧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严重者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或产生轻生的想法,对大学生危害极其严重。

二、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影响因素

1.诈骗分子诈骗手段隐蔽,破案难度较大。与传统的宿舍推销、搭话哄骗等现场诈骗相比,校园电信网络诈骗隐蔽性更强。随着网络和各种APP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技术同时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为不法分子捏造虚假信息提供了条件。诈骗组织往往跨区域、跨省甚至跨境进行诈骗,作案地和案发地常常相互分离,这些都加大了调查取证和侦破案件的难度。

2.高校治安管理疏漏,防诈方法有待改进。电信网络诈骗具有相当的私密性,是诈骗分子和学生个体之间的相对交往,他人无从得知,有时学生人在宿舍,钱财已经被他人骗走。而高校的防诈宣传常常以教育、引导等方式为主,但是由于技术局限,无法对电信网络诈骗实施全面的数据监管,再加上校园本身相对开放的环境,也会让诈骗信息通过张贴小广告、派发传单等方式传给学生。因此,高校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有待提高。

3.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防范意识薄弱

大学生已经成年,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尽管父母愿意对他们的生活费、学费鼎力支持,但是他们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小费,扩大生活来源。一方面大学生活不像高中,有充足的业余时间支配;另一方面,通过兼职,他们可以增加了解社会的机会,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但是,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缺乏防范意识,再加上信息来源不正规、不可靠,从而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三、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机制

1.构建以公安为核心的警校联动反诈机制

作为打击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主力军,公安机关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建立警校联动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力量,一方面公安机关要以大数据研判为支撑,针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形势特点进行专门分析,制定专项打击行动方案,另一方面,高校要以智慧安防为基础,配合社区民警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发动保卫部门、教师、学生团体共同参与,努力营造“全校反诈”的良好法治氛围。
2.高校多元并举,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面对频发的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校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加强安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联欢晚会邀请公安专业人士以案说法,强化防诈宣传效果,使学生提高警惕意识,去除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保卫部门、宿舍管理人员作为校园安全的守护者,要加强校门、学生宿舍等重要出入口的管理,通过出示证件、实名登记等形式严防校外身份不明人员进入,深化校园安全管理。

3.大学生亟需提高自我防诈意识和防诈能力

大学生一方面需要积极主动通过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媒体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案例,增强识别各种诈骗手段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交往中,应三思而后行,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处分等行为时,要谨慎行事。一旦被骗,要及时报告学校或报警,不能息事宁人或自认倒霉,纵容诈骗分子,使其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