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亲人有法律风险吗?
近日,台湾音乐人包小柏在女儿因病去世后,利用AI技术使女儿在数字世界“复活”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让人不禁想起电影《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研究员图恒宇通过智能技术为女儿丫丫延续“数字生命”的剧情,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为人们怀念亲人提供新的方式。然而,AI复活亲人的行为也衍生出一定的伦理问题和法律挑战,其背后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未经逝者本人生前书面同意或者近亲属书面同意,擅自使用逝者的肖像、名誉等进行商业活动或传播的行为,存在一定的侵权风险。《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自然人死亡后,其民事权利能力随之终止,无法享有各项人格权利,但为了保护死者的尊严,死者的肖像、名誉、姓名等人格利益仍然存在,法律仍予以保护。
其次,AI复活也涉及到大量个人隐私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AI复活亲人技术的运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逝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滥用。他人使用个人信息可否经近亲属代为同意存在争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本章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该条文说明近亲属为了自身的正当利益,可以对逝者个人信息行使查阅、复制等权利,但没有明确近亲属可否代为同意他人使用逝者个人信息。
最后,AI复活亲人不仅存在侵犯人格权的风险,也可能引发违法犯罪,侵犯公共利益。在一些电商平台,有关AI复活的产品屡见不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其产品质量也是鱼目混珠,有些消费者花费上万元想要还原已逝亲人的音容面貌,得到的却是毫无关系或者低劣的产品,这其中可能涉及消费者欺诈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个人信息或者收集现有的名人信息,后利用“拟声”“换脸”等技术合成消费者虚假视频、图像进行电信网络诈骗,可能构成诈骗罪。还有针对名人明星进行AI复活的视频中如果涉及侮辱、诽谤的内容,亦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
总之,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公众应当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对与之相关的伦理与法律挑战时刻保持清醒。AI复活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但须警惕其带来的侵权及犯罪风险。只有在法律的规制下,AI复活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